在“比拼”中呼唤工匠精神
发表时间:2017-11-06   浏览次数:   作者:项颖

企业好不好,关键在员工;员工行不行,关键看技能。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企业更加注重员工素质,出台各类措施,举办各种活动鼓励员工在专业技能上更上一层楼,助推企业发展。

在我市的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在助推员工成长上“煞费苦心”,举办评选“工匠9.9攻守擂台赛”、“千禧工匠”、“明星班长”、“明星师傅”和“吉尼斯挑战赛”等激励活动,涵盖一线员工、管理骨干和技术人员,不仅得到了更稳定的员工队伍,还最大限度激发员工学技术、练技能、当能手、做贡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石,能力的高低、本领的强弱,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希望在此类活动中呼唤员工心中的工匠精神,以‘物质和精神激励’的方式,激发员工内在动力,在提高员工专业技能的同时,助推企业发展。”综合管理部部长林凯说。

 

擂主每天9.9元,守擂一年可增收3600

提起“擂台比武”大家想到的一定是刀光剑影、独占鳌头……但近日,在华峰氨纶公司纺丝车间内上上演的这场“擂台比武”却是与众不同。论精彩,分毫不差,论真功,首屈一指。

82314时许,由华峰氨纶公司团委组织“工匠9.9攻守擂赛”纺丝生头技能比武在纺丝车间内正式拉开序幕,比赛按照24头纺丝、36头纺丝、48头纺丝分成三组,共有参赛人员40余人。

48头纺丝组,随着裁判一声令下,参赛人员迅速拿起吸枪将96根细如发的氨纶纤维导引至罗拉上,然后将96根丝根据奇偶顺序平均分成48束至假捻器内,再用吸枪将奇数束丝吸住,通过另一个罗拉缠绕至左侧卷绕机筒管轴备用的纸管上,按顺序导入分丝槽完成奇数丝束上丝卷绕,再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偶数丝束上丝卷绕,所有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这轮我最快!”伴随着高分贝地叫喊声,48头纺丝生头技能比赛的第一位擂主产生了,仅耗时436秒。

 经过激烈角逐,此轮比赛共产生了三名擂主,分别是纺丝D2甲班林丙琛、纺丝C丙班蔡国升和纺丝E丁班赵洪峰。

林丙琛以311秒的成绩获得24头纺丝比赛的擂主,他2009年正式加入华峰氨纶大家庭,跟随师傅系统学习后,2009年正式成为纺丝操作员。“成为正式纺丝操作员后,完成一个纺丝生头流程大约需要7分钟,随着熟练度的提高,时间在逐年缩短,现在只需以前一半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整个流程的操作。但是能获得擂主,还是比较意外和兴奋。我一定在接下来的日常工作中加紧练习,争取在下一轮的比赛中,守住擂主宝座。”林丙琛笑着说。

 

据悉,全自动化的氨纶纤维生产过程是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的,一旦一个流程出现问题,所有生产环节全面罢工。但生产过程中,因为工艺调整或设备更换等原因在所难免,偶尔需要停车重新生头,如果这个过程耗时长,将浪费大量的原液,所以提高员工生头技术也成为公司精益生产和节省成本的方式之一。

“从公司成立最初,我们工人纺丝生头平均时间需要十几分钟,经过了多年的操作,到现在熟练的工人基本在五分钟内可以搞定。对我们企业来说,这个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公司的运营成本。”华峰氨纶综合管理部部长助理吴海峰说。

记者了解到,为服务生产,尽量不让比赛造成员工工作负担,“工匠9.9攻守擂赛”纺丝生头技能比武每隔半个月举行一次,有信心的员工可以直接挑战擂主,而擂主获得者,一天可加收入9.9元,如果员工本身是技师并连续守擂120天以上,可在下次公司技师考试中直接晋级(华峰氨纶内部每两年评一次技师资格,结合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评出高级一级技师、二级技师、三级技师和初级一级技师、二级技师、三级技师,一旦评选上,按照高级一级、二级、三级每年可相应增加收入26400元、20400元、15600元,初级一级、二级、三级每年可相应增加收入10800元、6000元和3600元),相当于年收入至少额外增加好几千元。

“稳坐擂主宝座一年的技师,一年可增加收入7200元。对一线员工来说,这并非小数目。所以大家跃跃欲试,每天卯足劲在工作中练好真功夫,随时准备进攻擂主宝座。”吴海峰说:“擂台赛比武虽然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却让员工比出了精神气,干出了加速度,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氛围。”

采访中,不少华峰一线员工都这样说,在一个固定的工作环境工作很长一段周期后,会迎来工作的疲惫期,而在日常的工作中,举办这样新鲜又刺激的“擂台赛”,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让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更有创造力和动力,能激发对工作新一轮的新鲜度。

 

 “明星班长”可直接连任下一任班长

众所周知,企业车间班组长是班组生产管理的直接指挥人和组织者,也是企业生产活动中最基层的负责人。在实际工作中,经营层的决策做得再好,如果没有班组长的有力支持和密切配合,没有一批领导得力的班组长来组织开展工作,那么经营层的政策就很难得到落实。班组长既是生产活动的组织领导者,也是直接的生产者。

“多年的企业经营经验告诉我们,一名优秀的班组长在日常管理中能充分发挥全班组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生产积极性,调动全班人员团结协作的精神,合理地组织人力、物力,充分地利用各方面信息,使班组生产均衡有效地进行,产生‘112’的效应,最终做到按质、按量、如期、安全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生产计划指标。”林凯说。

为调动各车间班组长工作积极性,今年4月,华峰氨纶党总支组织开展了“明星班长”评选活动,由公司东山、行政、莘塍三个党支部推荐人选。获得“明星班长”的班组长每人都可获得由公司提供的3000元奖金和7天带薪旅游奖励;最值得一提的是,“明星班长”的获得者,还可以在两年一次的班组长竞聘中,跃过激烈的竞选阶段,直接连任。

据悉,明星是指在某个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任务,身为从百余人中脱颖而出的“明星班长”,他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

“评为班长必须一年以上,上年度的考核必须在中等以上,且没有被公司任何红头文件发文批评,这些是基本门槛。”经过各党支部内部选拔,共有15位班长拿到了“入场券”。

今年6月份,华峰氨纶党总支对这些手握“入场券”的班长再度进行“政审”,最终筛选出了14位参赛班长进行公示,接受全体员工对班长的“审核”;近日,又组织了这14位班长沿着整个生产流程依次参观具有创建特色的班组,进行管理、技术方面的交流和分享,通过近距离观察班组现场建设,了解各个班组的管理特色,做到取长补短。

“大约在明年的3月份,我们会组织一次‘明星班长’分享会,这些明星班长候选人轮流上台,以PPT的形式在台上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团队带领经验,公司按照班长们的现场分享、是否曾经有向公司提合理化建议、测评表格、业务素质、团队氛围、是否曾经获得过荣誉,由考评组进行综合打分,评选出5位当之无愧的‘明星班长’。”吴海峰说。

来自华峰氨纶质量管理部分级包装工段的戴丽娜是今年“明星班长”的候选人之一,今年36岁的她于2001年加入华峰氨纶大家庭,2008年首次竞选上班长,已有9年的“班龄”,也算是华峰氨纶的老班长了。对于此次“参赛”,她这样说:“长期在同样的环境里工作,会对人产生局限性,而通过参加‘明星班长’的比赛,给我们创造机会去不同的班组参观,与各班长交流技术、管理心得,吸收大家在管理经验中的‘精华’,从而擦出新的工作火花,形成各班组共同进步、成长的局面。”

 

 “工匠精神”贯穿生产的每一个细微环节

“工匠精神”,这个听起来有些古老的词汇,因为写入了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而备受热议。工匠精神就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极致的意思。工匠精神其实是一种牺牲精神,是需要强烈责任感的。把一件产品做到极致,当作艺术品来做,视企业的名誉为生命,这在一个功利浮躁的社会中殊为不易。

人们常说“风云变幻,唯匠人不息”,工匠精神是当今社会非常稀缺的品质,而企业是培育工匠精神最适宜的土壤。华峰氨纶一直以“致力于客户与公司的成功进行创新”为企业使命,在各个岗位上培养出了一批守规则、重细节、善创新,持续追求卓越品质的优秀员工群体,培育了具有华峰氨纶特质的“千禧工匠精神”——“自动自发、一丝不苟、诚敬做事”。为了更好地崇尚“匠心”,塑造典型,本月,华峰氨纶公司党支部在内部推出了两年一届的“十大千禧工匠”评选活动。

据悉,“参赛选手”主要定位在生产车间的一线技术人员,活动时间从今年9月份持续到明年的4月份。“参赛选手”由各车间上报,经党支部汇总筛选后,最终确定20名入围者制作成“千禧工匠”宣传看板,对其事迹进行宣传公示,后期再召开华峰氨纶党工团联席会议,结合“参赛选手”平日里的业绩和事迹进行推荐,再在公司微信公号上进行公开投票,评选出十位“千禧工匠”。

“明年的2月份,我们会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在大会上,我们会对这十位‘千禧工匠’进行表彰授牌”。之后的5月份,公司会举办‘千禧工匠’论坛,并将这一活动推广到各个车间,由各个车间各自再展开评选,产生诸如“东山X工厂机修工匠”、“东山X工厂电仪工匠”、“东山X工厂聚合工匠”、“东山X工厂纺丝(组件)工匠”以及动力供热车间各自命名的工匠等。我们希望通过‘千禧工匠’这一系列活动,将‘自动自发、一丝不苟、诚敬做事’的工匠精神宣讲到公司的每一个角落,贯穿生产的每一个细微环节。”吴海峰说。

据悉,对于评选上的十位“千禧工匠”,公司会并制作十大“千禧工匠”荣誉册和微视频供全体员工查阅和学习,同时可享受到公司出资提供的一次免费旅行和疗养。

采访中,华峰氨纶一负责人这样说,员工技术的进步、管理水平的提升,都是在为企业开源节流;而华峰氨纶,更愿意“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通过一系列的评比活动,将员工节省的这笔钱用于员工身上,让他们的努力、付出能得到物质的体现;而“工匠”的称号,班长的连任更是在向员工说明,企业在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工匠精神”,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积极钻研,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我们希望员工对待工作能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希望他们的这份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使命、一番事业和一种荣誉。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员工‘我要做’的激情与动力。”林凯说。

来源于9月20日《瑞安日报》经信之窗